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N規MASA RCK100 型汽車載運車模型

  

  2006年,臺鐵為試探以火車載運私家汽車,也就是一般稱作「人車同行」業務的市場,選用兩輛TP32200 型普通車改造為汽車載運車,並在同年開始試辦樹林至花蓮間的業務。這個試辦事實上並不成功,因為初期樹林端的汽車上下火車,必需要在樹林調車場進行,而車主將車輛開進載運車後,因安全考量不可能在調車場登上客車廂,於是要由交通車送至近兩公里外的樹林火車站乘車,十分不便,試辦不久,這個業務便停辦,兩部專用車廂也遭閒置。不過最近幾年,臺鐵配合蘇花公路的交通疏運,將此業務改從宜蘭線的宜蘭車站作為起點,因人員上下車方便,反而獲得大眾青睞,目前經常可見兩輛專用車廂常態性的附掛於往花蓮的復興號列車編組中,奔馳於宜蘭線及北迴線區間。
  這次MASA 將此車模型化,是繼EMU400 電聯車之後的新作,在許多人努力將臺灣的火車模型化的同時,這又是一項重要的作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好作品問市,壯大臺灣的鐵道模型市場。














側面,相對於實車為海側。






端面,內部可以加入N規的小型汽車。





另一側面,相對於實車為山側。



實車裝載情形,車輛由汽車月臺經可伸縮跳板駛入車內。



實車裝載情形(二)。裝載完成即由調車機牽引前往聯掛編組。





實車側面,海側。




實車尾部,可見汽車裝載其中偏一側停放,另一側為人員走道。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機場前速食餐廳初步設置完成


  這是VOLLMER 的速食餐廳。當初購入此模型原先意圖用在市區,不過因為市區重新規畫而移至此處。由於該餐廳之原形本來就位於機場之外,所以這次將其置於此,並規畫戶外用餐區及車輛動線。未來還會加入其他細節部分,以為更加充實。














目前機場前廣場之配置。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市區改造完成


 近日已將市區改造完成,主要是將原先作好的混雜住宅群整合入市區,使得市區看起來很有老舊城市的感覺。


市區,空照圖。







通往市區的小巷,本身也是個市場,上方為鐵路橋。




市區遠觀。




角落的汽車營業所。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N規鐵支路 TEMU2000 普悠瑪號模型(2016猴年式樣)




 最近購入鐵支路的2016年普悠瑪號,實車為最新購入的兩組普悠瑪號傾斜式電聯車,與前17 組最大不同在於駕駛室兩側繪有飾以象徵猴年圖案的「2016」字樣。這次購入為最後一組(TEMU2037+2038),也有某種紀念意義。原則上,現有的太魯閣及普悠瑪傾斜式電聯車已足夠應付花東地區的長途高速運輸,下一波購車計畫應不會再購入傾斜式電聯車,將以傳統的城際電車及通勤電車為主 ,以運輸西部更進一步都市化所帶來的大量中短程旅客,短期之內可能不會再看到新的傾斜式電聯車來到臺灣。

普悠瑪號與 ETHERTRAIN 的 DR2800 並列。
與集鐵社作品的不同在於車頂終點顯示器不會亮。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N規MASA EMU400 型電聯車模型


  雖然臺灣鐵路自日本時代以來,就曾以蒸汽動車或者汽柴油自走客車作為通勤客車,不過規模實在不大,多只在支線等處出現,要在縱貫線的主要車站間大量運輸通勤通學的旅客,仍長期依賴機車牽引的客車。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有很長一段時間,鐵路的通勤列車,都是靠大量的自動門無空調普通客車擔任主力。
  時序進入一九八0年代,西部幹線早已電氣化完成,各型空調高級列車在幹線上奔馳,連宜蘭線、花東線都有柴油空調自強號和莒光號等,列車冷氣化已成為提高服務的重要指標。再加上未來的時代趨勢,必然會有大量通勤客車的需求,而普通車日漸老舊,行車緩慢,又無空調,不符合將來的服務標準,於是有了購置通勤電車的計畫。最終決定,由製造EMU200 自強號的南非UCW,聯合客貨車輛公司得標承製。
  此車一見就會讓人聯想到臺鐵固有的自動門通勤普通車,兩扇自動門,室內綠色長條座椅,都和當時的普通車類似。只是多了冷氣,臺鐵亦因此而將其票價與普通車分離,改為復興號等級,此一作法仍沿用至今。
  EMU400 在洪致文先生的著作中形容成:「自強外殼,復興票價」。這型電車的確使用自強號等級的轉向架,乘坐十分舒適。在當年捷運尚未出現,又沒有其他通勤電車的狀況下,能夠乘坐到EMU400 的車次,也可算是一種十分新奇的體驗。
  它雖然與EMU200 系出同門,但編組方式並不相同,增加了一節ET 車(拖車),因此機器的配置也不太一樣。基本編成為四輛,也可以多組聯掛,這樣的編成方式,後來大大影響了後續的通勤電聯車,甚至連傾斜式電聯車的編組都可以發現這樣的四輛一單位方式。它的外觀配色,則直接影響到EMU500 的塗裝,可說是開啟了一個時代的車型。
  不過EMU400 雖然開啟了臺灣鐵路使用通勤電聯車的新紀元,在各種新型電聯車陸續加入之後,它的缺點也逐漸出現。首先,因為它一側車門只有兩扇,上下班擁擠時刻實在很難加速抒解等車人潮,再加上初始設計時考量月臺過低,而與普通車一樣採用兩級階梯,無形中降低上下車速度。其次,它在車內供電使用的轉換方式,仍使用與其他歐系電聯車相同的電力發電機(MA),這種全機械方式後來故障率偏高,造成車輛可用率下降,再加上隨著車輛使用日久,許多舊型繼電器及元件都逐漸無法取得供應來源,2007 年起,EMU700 開始大量上線之後,此型車便被打入第二線運用,使用車次大幅減少,終於在2015年正式停用。
  這次MASA 將此型車模型化,雖然是少量的生產,仍然是很難得的一項作品。畢竟EMU400作為全臺灣通勤電聯車的始祖,有它的價值存在,應該要好好珍視才對的。








端面。這種配置後來為EMU500/600 所沿用。



另一端。


EM車。


EP車。


ET車。


EMC車。


停靠於車站。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小攤子──小籠包攤子及其他


  最近又完成了一些小攤子,仍然是依照某些實物製作。這次主要的是選定某火車站前面的小籠包攤子當作藍本而加以完成,加入市區的攤販陣容。



小籠包攤子。主要是將蒸籠及該處同時供應的豆漿桶一併作出。此二項零件是用模型膠枝,以電手鑽車製而成。